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11月7日上午,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迎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研究》副主编刘瑞生。刘主编应邀为老师们做了关于“如何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讲座。讲座上,刘主编结合自己任《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工作中的经验和思考,就如何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问题和青年教师进行了经验的交流和分享。
较真是学术的基础
从报纸印刷品时代到广播电视的繁盛,再到现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时代,媒介的变革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广沃的土壤。如何发表一篇高水平的论文是所有学者都想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刘瑞生先生坦言:“较真是学术的基础。”
当下社会人心浮躁,但做学问还是要靠静下心来认真钻研。刘瑞生先生分享了自己在审稿时的一个小故事。一次,编辑部收到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作者从史学的角度非常细致地阐述了一个事物的诞生发展过程。但是这篇文章有4万多字,共40页。全部刊登的话会占去刊物三分之一的篇幅,一般来说,《新闻与传播研究》的稿件字数在一万字左右。发还是不发?最后,刘瑞生先生还是决定采用这篇文章。谈及采用原因,刘瑞生先生说:“这篇文章非常严谨,从查找资料到推理论证都是一个严丝合缝的过程,几乎连一个注释都是很必要的。”可见,作者认真治学的学术态度正是这篇超长稿件发表的秘诀。最后,考虑刊登的版面的原因,这篇文章经过部分删减保留了32页。
选题要有问题意识
写论文,一个好的题目也就成功了一半。在初审就被“毙“掉的稿子很大的原因就是选题不好。要么老套,要么没有什么研究的意义。对于问题意识,刘瑞生先生对青年学者很有信心。在他看来,年轻学者思想活跃,充满朝气,对新鲜事物的灵敏度高、反应速度快,很容易发现当下新兴的问题。
“问题在研究中是第一位的”,刘瑞生先生强调,“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看似正常实则反常的现象。”我们可以在对客观世界细心观察中发觉问题,也可以在做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发现前人未能解决的难题。关注社会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做学问,将更加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
利用好跨学科的视角
“做传播学的不要那么狭隘,圈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就会把自己的视角变得越来越小”,刘瑞生先生说到,“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广泛,要利用好跨学科的优势。”在研究中结合社会学、语言学和符号学等学科的理论,以传播学的视角切入,获得自己的收获。
通过这次讲座,全体参会老师收获良多。刘瑞生先生关于坚持学术标准、以问题的意识切入研究、利用好跨学科的优势发展传播学的观点,启示学者应当沉潜下来,静下心踏实地把学问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