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新传学院law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情况  招生就业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合作交流  学生工作  校友工作 
最新消息: ·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二十周年院庆公告         · 我校在第四届浙江省高校社会工作模拟大赛中获佳绩         · 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浙江理工大学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学院选拔赛         ·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二十周年院庆公告(第三号)         · 李子瑾副院长参加“工作场所中的平等与多元”法律研讨会并发言         · 李子瑾副院长参加“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保障”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 我院李熠煜教授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专著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戴长征教授来我院讲座         · 吉林大学法学院房绍坤教授来我院讲学         · 我院院长王健接受《财经》E法采访,就互联互通这一热门话题进行解读   
新闻中心
快速导航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新闻动态>>正文

法政学院与钱塘新区联合举办《防疫常态化时期的新区发展和治理暨钱塘论见圆桌论坛》
2020-06-01 10:41  

2020年5月29日—30日,《防疫常态化时期的新区发展和治理专题讲座暨钱塘论见圆桌论坛》在杭州钱塘新区召开,会议由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和钱塘新区党群工作部(组织部)联合举办。

本次会议共设三场主题讲座和一场圆桌论坛,会议全程由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助理阳盛益博士主持,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的多位专家教授,以及新区政法委、党群工作部、综合行政执法局、下沙街道的多位领导,对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展开了探讨,来自新区区、街道、社区三级工作部门的近100位工作人员参与了为期两天的会议活动。

第一场专题讲座在5月29日上午进行,聚焦于防疫常态化下的基层治理。来自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吴晓林教授分享了他对“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基层治理模式”的思考。吴教授的讲座首先从新冠疫情大考下的基层治理答卷展开分析,在对比2003年Sars 危机,及美国疫情数据和治理举措与实效分析基础上,评价了中国在疫情治理中的成功做法,概括出新时代新要求背景下城市基层治理必须遵循的五大理论,即人民中心论、治理体系论、重心下移论、党建引领社会协同论、治理机制创新论。接着结合撤销街道办的改革、上海的创新社会治理实践、武汉市的基层管理改革、北京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成都市社区营造、宁波海曙区公共服务创新等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在常态下基层治理的主要探索和经验,最后从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复工复产平衡、构建符合新区特点的基层治理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精准对标需求、公共服务的联合生产、积极培育社会避免社会失灵、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借助技术优化搭建智慧治理平台等7个方面展望了城市基层治理的未来方案。

第二场专题讲座在5月29日下午进行,聚焦于防疫常态化下的社会组织治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周俊教授分享的主题是《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周教授的讲座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分析了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情况,提出了社会组织的三大社会治理功能;接着联系实际探讨了此次疫情治理中社会组织的主要功能,指出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和业务能力都有深化,分析了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等几大社会力量在疫情治理中功能表现;然后探讨了疫情治理中社会组织功能存在的不足和成因,指出社会组织存在总体参与不足、参与形式单一、专业性受质疑的问题,并从社会组织自身和政府两个维度分析了参与不足的主要成因;最后提出了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的具体路径,包括要正视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直视社会组织的能力短板、关注社会组织的生存困境、重视社会治理的当前特点。

第三场专题讲座在5月30日上午进行,聚焦于防疫常态化下的政府管理创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马亮教授讲授的主题是《政府如何增强改革创新本领》。马教授的专题首先结合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现实,提出了为什么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这一重要命题,接着探讨了当前政府改革创新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包括改革创新的环境更趋复杂、改革创新的动力不足、改革创新的“空心化”、和改革创新的主体缺位等问题。然后联系多个具体现实案例提出了增强政府改革创新本领的几大具体举措,包括针对动力问题要采取容错纠错与激励兼容政策;针对主体问题要推进异地交流、挂职锻炼与培训;针对体制问题加强循证决策和政策实验创新;针对工具问题则要加快互联网+政府服务、大数据的应用;针对平台问题要推进透明公开和数据开放;针对环境问题要推动公众参与和众筹众创;针对体制问题则要加快跨部门合作,尤其是要加快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的合作。

在继三场学术专题讲座后,5月30日下午开启了“第一期钱塘论见圆桌论坛”,参与论坛的6位嘉宾分别是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特聘教授、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所主任徐士英,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印度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熠煜,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新区政法委委员、专职副书记郭强,下沙街道党工委书记沈建立,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俞春传。论坛由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阳盛益副教授主持,新区党群工作部(组织部)副部长戎婷蓉最后做总结发言。

徐士英教授给大家分享了她近期对关于疫情、政府监管与经济开发的思考,她认为在此次抗击疫情中,政府与市场各自都发挥了很好的优势,整个经济体制运行是高效的。这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疫情的发生验证了这一成果。而在疫情常态化后市场机制应该在更多的领域更多环节发挥作用,政府的市场监管则要在“更好”上下功夫。

李熠煜教授报告了印度经济特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在她看来,相较于中国,当下的印度具有很大的人口红利,以及发展出口加工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印度经济特区模式强调私营部门参与经济特区的建设,鼓励合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在特区生产经营。尤其在信息产业技术方面,信息技术占经济特区投资比重的60%以上,印度通过设置经济特区,获益良多。

马亮教授则围绕数字政府治理与创新展开,分享了对在类似“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数字政府的快速发展现状的思考。在他看来,数据应用在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已经取得较好地发展,横向数据共享成为推进整体智治的重要基础。但是比较而言,一方面,在纵向政府层面,垂直数据的互联互通问题、垂直数据交换与共享还做得不够。另一方面,目前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已经累计了大量的公共数据,但是,数据开放也是一个短板,怎么让数据更好发挥作用,怎么让数据为社会所有效利用还做得不够。这些都是下一步数字政府治理的重要方向。

来自新区的政法委郭强书记介绍了新区政法委机构的大部制特征和新区政法工作面临的困难和特殊情况,介绍了新区政法委重点在抓的九大安全工作,特别是新区在面临疫情防控中的几点重要经验,包括党的领导很关键,新区政府决策既快又果断,采取的各项措施非常有效,老百姓参与支持理解很重要,宣传发动很到位,基层组织力很重要,等等。

下沙街道沈建立书记重点介绍了疫情防控中基础信息的至关重要性,而下沙街道基层社区治理的“四个一”经验在掌握基础信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一张网”,也就是网格化治理,主要是借助网格更好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模仿带头作用,群众自治作用,通过把网格做实,明确职责,推进信息共享;“一座桥”,即发扬群众路线,探索了十大惠民政策,坚持“六必访”,搭建起党员了解民情、宣传政策、民主议事、反馈情况的机制桥梁;“一队伍”,即充分发挥志愿者这支队伍的积极作用,目前街道所辖19个社区志愿者突破2000人,平均每个社区有100名以上志愿者;“一阵地”,则是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形成包含志愿服务驿站、文化家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在内的一核多点阵地服务阵地体系,搭建全方位为民服务和文化活动的场地网络。

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俞春传副局长先给大家介绍了新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格局,结合新区面临着人口量非常大、区域非常广、百姓要求非常高,而执法人员非常少的特殊现实,新区综合行政执法面对新时代新要求积极采取了系列新办法,包括充分利用诸如保洁人员等社会力量在前端及时发现和报告信息等新举措。另外,俞局长还谈到根据中办5号文件精神,新区在推进执法力量下沉街道、推进属地化管理上做出的努力,强调虽任重道远,但要致力于推进精细化城市管理,努力做到针针绣到位,线线绣密实,用细节打造城市品质,以精准促新区发展。

这次会议是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召开了,会议采用全新的区校合作模式,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相结合,与会人员互动频繁,现场气氛活跃,反响良好,取得了很好成效。

关闭窗口

 

中国·浙江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Copyright © 2008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00064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