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二十载,奋斗新时代,值法政学院二十周年院庆之际,名家论坛第一百一十六讲、数据法学沙龙第一讲暨法政学院二十周年院庆系列讲座于2021年12月29日19时在法政学院1210会议室正式举行。学院此次盛情邀请了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马长山教授主讲,讲座题目为“数字时代的法学转型”。法政学院院长王健教授出席并主持此次讲座,共60余名师生同仁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积极参与了此次学习。

马长山教授讲座内容围绕数字时代的法学转型、新法学的发展进路以及新法学的教育模式三方面展开。

马长山教授以“数字时代的法学转型”为中心,首先介绍新文科的产生背景。回看历史长河中,当今面临的数字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至关重要的第三次革命,要解决的是脑力劳动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2020年11月3日发布的《新文科宣言》指出,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传统文科越来越面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型。而在新文科背景下,新法学应运而生。通过介绍中国法学的学科发展史,马长山教授指出,新时期的法学要创新要引领。马长山教授通过讲解教义法学与社科法学本身的局限性,极其深刻地指出,新法学需要新理论,我们整个法学理论都需要进行创新。对此,有三种不同的道路可供选择,分别是AI法律、法律AI和“第三道路”。马长山教授基于自己的实际调研经历认为:AI法律有点保守,法律AI过于激进,因此应当选择“第三道路”。


作为与传统法学相对应的新法学,在法学转型中有什么样的发展进路?马长山教授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一,新法学的价值定位。以罗马法为规范基础,以启蒙精神为价值基础现代法学体系,演绎的是物理空间。而数字时代的到来,带来双重空间、两种属性、人机交互的新变化,也产生了关于数字身份、数字行为、数字关系、数字正义、数字秩序等新问题,需要有新的价值定位。第二,新法学的底层逻辑。通过将现代法学与新法学进行比较,得出相较于现代法学的物理时空、工商逻辑、自然人模式以及分配正义,新法学具有数字时空、信息逻辑、生物或信息人模式以及计算正义的底层逻辑。第三,新法学的基本范畴。具体包括五个,分别为:数字政府与数字公民,数字权力、数字权利与数字义务,数字人权,数字司法机制以及数字社会秩序。第四,新法学的体系构架。我们要以数字空间、数字行为、数字纠纷构建新法学的体系构架。第五,新法学的法律方法。在面对像自动驾驶这样的新生事物时,对其产生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时,会发现突破了以往的“主体-客体”分析进路,具体该怎么处理,是接下来我们需要研究的内容。

在法学发展进路中,法学的教育模式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会形成新的教育模式,对老师和同学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新法学带来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而课程交叉仅仅是将任务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学习。但知识融合是由教师设置课程,打磨后再传授给学生。马长山教授指出,过去的教育基本只局限于学校内部,而新法学的教育要互动、开放,并呼吁我们多走出去,去实地调研进行交流。最后要关注数智人文,通过分析外卖骑手内卷的原因,呼吁技术发展的应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而不要过多地强调技术中立。
马长山教授的分享立足新法学的学科建设,并就新法学转型过程中的发展进路和教育模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让参与聆听的师生们连连称赞、深觉受益匪浅。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特聘副教授郭兵、法政学院副院长李子瑾副教授相继发言,并就有关新法学的学科建设与马长山教授进行交流。王健院长特别谈到,马长山教授通过勾勒法学发展的演进,让我们看到了新法学时代的来临是必然趋势,打开我们法学研究的视野。接下来,法学界还有很多关于新法学的理论要研究,这也将指引着新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顺利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