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新闻动态
  •   >   正文
  • 首页

    《普鲁斯特作品中的时间》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3-10-24    浏览次数:

    20231023日下午,在临平校区L4-106教室举办了文学主题的讲座——普鲁斯特作品中的时间。学院特别邀请法国文学博士马克·帕安教授,就“写作与时间”这一主题开展了普鲁斯特作品中的实践讲座。帕安博士毕业于法国里昂第二大学,曾在牛津大学任教。中文系白晓萍老师、郭佳音老师、传播系郭立老师和我校其他学院的多名教师参加了本次讲座。郭立老师负责了本次讲座的翻译工作。

    马克·帕安教授以“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作为引入,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普鲁斯特写作的原因,《追忆似水年华》是普鲁斯特为了留住时间而创作的作品。在教授看来,写作并不是一个理性或者理智的事情,写作是在进行情感表达和经历的再现。

    普鲁斯特的写作是在法国革命动荡,社会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帕安教授还为我们解释了普鲁斯特创作的一大重要原因——他这一生经历过的变动,使他对时间和变化极为敏感,而这种敏锐的嗅觉也使得《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这一深刻话题上呈现有深度的探讨。

    时间的本质就在于变化,它的不可逆转让普鲁斯特意识到活着和记忆的意义。因此,时间是《追忆似水年华》的核心主题之一。帕安教授通过文中的故事情节,让我们意识到时间在这里不是线性流动的,而是以每个回忆的记忆点呈现。

    有关写作与时间之间的联系,帕安教授是这样说的,“写作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将看似无关的微小事物联系起来,重新获得世俗。《追忆似水年华》是普鲁斯特对永恒这一概念的回应,他通过写作将自己身份的特殊性和不为人知的秘密呈现在读者眼前,也是一种自我净化的过程。

    讲座结束之后,有同学提出对其中的一幅画感到疑惑。帕安教授解释道,“那一副画在总体上是完美的,但其中有一个窗口非常吸睛,引人注目,写作就像这个窗口一样,需要有一个吸睛点。” 其他同学也纷纷提出自己的困惑,帕安教授都一一耐心解惑。

    讲座也在同学们与帕安教授的讨论中结束了,在这场讲座中,同学们了解到时间对于写作的意义和永恒在写作中的体现,收获颇多。


    Copyright © 浙江理工大学 法学与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下沙高教园区2号街928号  邮编:3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