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下午,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时空想象与美学话语”的学术讲座。主讲人范志忠教授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哲学社会领军人才,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期从事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学、影视创作与评论的研究,作品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一等奖,中国电视剧飞天优秀论文一等奖等。
学院副书记汪小明对范志忠教授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此次讲座由徐莹教授主持,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本次讲座旨在深入探讨科幻电影时空想象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未来科幻电影的发展方向。

讲座伊始,范志忠教授从影视学术研究发展现状切入,点明当下影视学科建设发展存在一定难度,须尽心尽力地创造学术交流成长空间。目前电影电视整体课题项目较少,学科发展局面艰难。影视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相关学术拓展路径有待拓宽,这需要影视学子们形成学术方阵,逐步拓展影视学术覆盖面,进而建立影视传播共同体。范教授呼吁同学们在影视学术研究过程中要充满自豪感,在新闻与传播学科建设中深化知识结构,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

电影工业发展带来美学观感,体现中国电影技术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之所以一上映就能广受好评,原因就在于其电影创新技术带来观众对科幻题材电影的想象。科幻电影的缘起是人们对于时间的渴望追求。衡量世界的尺度在于时间,由于个体生命主体性抗拒时间的流逝引发人们对于时间控制及“超越时间”的欲望,战胜死亡的恐惧和追求时空的对话是科幻电影的孕育缘起。科幻电影不仅更为丰富地蕴含和书写着“超越时间”的欲望,同时表达着这一欲望的想象性构筑和呈现。科幻电影满足了人们对时间的一种超越,也带来一种神奇的力量。
范志忠教授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东方哲学的发展二者串通联系,生动地解释了西方“时间空间化”的倾向。而在传统中国,农耕为主的农民在万物消长中感知时之循环,形成了连续的、有“时”无“间”的循环时间观,中国历史也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周期性更迭中不断前行。

在中国科幻电影时间的线性表达中,范志忠教授引入了由杨小仲自编自导的《六十年后上海滩》以辅助理解线性时间观念。该影片暗含着个体在未来科技社会失去了独特性,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机器”,影片中表现的对未来的穿越式想象都是一种单向线性的时间观。他指出在古代中国是没有“时间”这一概念的,线性时间的引入改变了民众尤其是城市民众日常生活的时空意识。最近《我的阿勒泰》《去有风的地方》等影视剧的爆火,主要在于城市居民对温暖现实题材返乡生活的期待和想象。片予以沉浸式的影像风格和恬逸的美学意蕴俘获观众。受众在“慢”表达里看见生命的更多可能,其本质是受众对时空的想象、对穿越时空的期待。范教授还借用《未来警察》和《逆时营救》两部电影来进一步解析中国科幻电影中时间可逆性和多重平行时空的设定和聚集。在中国科幻电影对未来的时间想象上,这两部影片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范教授还就现代技术的持续施压导致人们对时间观念的异化问题展开分析,转瞬即逝的现代时间形成了现代性特有的焦虑和虚无,他强调在焦虑的格局中把握时间更加值得重视。科幻电影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科幻电影中的时间不再是一种不可逆的单向度流逝,而是一种多维度、多层面的“超时间想象”。基于科幻电影所表达的时间逆转、时间循环等想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现代人的时间焦虑。范教授结合丰富的案例解读出艺术的价值在于促进人们身心的平衡。科幻电影最大的魅力和价值就是人们在电影中捕捉想象、释放想象并得以满足。通过讲座的交流和讨论,大家对于影视中时空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进一步加深,也为未来的影视文化研究和创作提供了知识储备。
范教授还借用罗素的名言“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以小见大地点明幸福和时间的相似之处在于多样和变化。由科幻电影的时空想象探析人生幸福的追寻之道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随着现代性的进展,时间在加速,生活在加速,范教授提醒同学们要不断反思,要正视自己当下的生活,矢志不渝地去寻找真正的幸福,做真正的人。
最后,范老师就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互动。他指出,中西方电影中时空观念的差异是存在的,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折扣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电影仍是相互表达文化思想的桥梁。他指出,人工智能和科幻电影的有机加持可以优化影视制片成本,文生视频、大模型等技术的发展能带动资源的聚集等。范老师耐心解答了师生们的疑惑,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有益于师生们更加通俗地理解当下影视行业的发展,积极拥抱数字技术。

范老师的讲座幽默风趣,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实践意义。他从不同学科交叉讲解科幻电影的时空观念,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启示和实践指导,引发了师生们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为师生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与会师生们普遍反馈收获颇丰,纷纷表达了对未来更多此类学术活动的热切期待。他们希望这些活动能够持续推动学术氛围的繁荣,助力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
文案:郭露骏
图片:任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