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浙江理工大学涉外法治创新人才训练营(以下简称“训练营”)开营仪式暨开营演讲在浙江理工大学临平校区6A527成功举办。本训练营以浙江理工大学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为依托,以涉外法治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旨在增强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涉外法治上的学术能力和实务技能,培养具备法学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训练营开营仪式暨开营演讲由法政、新传学院副院长李子瑾主持,浙江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宏文律师为训练营作开营演讲,演讲题目为“‘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需求与涉外法律业务能力的养成”。朱宏文律师为浙江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国际业务负责人、上海办公室执行主任,入选《亚洲法律杂志》“2013年度客户首选20强律师”,钱伯斯和《国际金融法律评论》能源与基础设施、并购、项目开发领域“领先律师”,《商法》2020-2022年度“The A-List法律精英”和2023年度“中国业务睿见领袖”等。浙江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是浙江理工大学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的共建单位之一,成立于1995年,为境内外能源、资源与环境项目提供“开发、建设、投融资、运营”全过程法律风险管控服务,服务遍及全国各地以及欧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法律系多位老师及训练营的30多位同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开营仪式暨开营演讲,与会师生与演讲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法政、新传学院院长助理姜慧芹作开营发言。她在发言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中均明确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学院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作,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聚焦国家涉外法治战略需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打造协同育人机制,取得突出成效。目前,学院成功加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竞争政策研究合作平台(全国仅4家)。2022年法学专业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入选浙江省“首批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建设试点”名单,为训练营的开展构筑了平台基础。

在开营演讲环节,朱宏文律师对本次开营仪式顺利进行致以热烈的祝贺,并结合自己20余年的从业经历,充分肯定了训练营的重要性。她指出,训练营是一个好机会、好平台,得益于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握这次机会,在涉外法治方面形成学术能力和实务技能的特色优势。

朱律师以“‘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需求与涉外法律业务能力的养成”为题,从“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需求、涉外法律业务能力养成、职业选择和发展规划三个方面向线上和线下师生阐明了涉外法治人才对企业“走出去”“走进去”以及“一带一路”等的重要价值,并结合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中的实际案例,呈现了“一带一路”中的法律风险与挑战,指出了涉外法律业务能力的具体内涵及养成途径,回答了同学们对职业选择与发展规划中的疑惑。

在交流互动环节,朱律师和现场同学进行了热烈的沟通交流,详细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小语种需求程度、涉外法律实务中的蓝海问题、AI对律师行业的影响等问题,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鼓励大家勇敢尝试、积极奋进。

此后,法律系主任胡瓷红副教授介绍了训练营的培养计划。胡老师指出,本训练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导,“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以此为目标,学院对训练营的培养计划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和精心安排,包含课程设置、读书报告、学术会议、备赛参赛、实习实践五个部分。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一年里,勇敢攀登“涉外法治创新人才”这一高峰,通过训练营的培养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最后,李子瑾副院长作总结发言,祝贺同学们加入训练营,在创新人才能力养成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希望同学们以朱律师为学习榜样,以训练营为契机,夯实理论知识,开展实务训练,在涉外法治人才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浙江理工大学涉外法治创新人才训练营共有30余名同学参加,入选同学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既有法学专业的同学也有英语专业的同学,不同的专业背景奠定了培育“法律+外语”和“外语+法律”的跨学科专业涉外法治人才的基础。通过本次开营仪式和开营演讲,与会师生更加了解了涉外法治创新人才的需求,明确了未来的努力方向,同学们纷纷表示有信心在训练营中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浪潮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高校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次训练营以浙江理工大学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为依托,是学院对涉外法治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的重大举措,在涉外法治创新人才培养上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学校和学院对涉外法治创新人才培养上的高度重视。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推动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涉外法治创新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