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午,浙江理工大学语言文学推广基地在临平校区6A-527会议室举行了世界读书日暨第27次史量才读书会活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瑜教授受邀担任主讲嘉宾,围绕其学术著作《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伦理与治理框架》展开了系统的阐释。活动由法学与人文学院副院长何苗教授主持,我校40多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主持人何苗教授点明读书日意义,强调在人文社科领域,先行者的探索对时代发展意义重大,并介绍赵瑜教授在智能传播、传播伦理和数字文化等前沿领域的深度造诣。
赵瑜教授首先回顾研究历程。该书基于团队三年研究成果,其理论雏形可追溯至2018年AlphaGo引发的伦理讨论。她以贵州三峡移民女性参与早期数据标注为例,揭示人工智能发展初期对人工标记的依赖。如今,万亿级参数模型已突破“黑箱”局限,实现算法自标注与思维路径可视化。

谈及技术现状,赵瑜教授以北京机器人马拉松30%的完赛率为切入点,在充分肯定机器人性能实现显著突破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散热、续航等亟待解决的应用瓶颈。她引用图灵奖得主杨立昆观点,强调AI需突破语言训练局限,进而获得人类通用能力。

在行业应用层面,从浙大招生AI配音、新闻台虚拟主播,到心理疗愈机器人,赵瑜教授展示了技术应用与伦理风险并存的特性。针对“人机恋爱群体”研究,她强调需理性辨析原生家庭因素与情感寄托的关联性;同时透露,其团队正与杭州第七人民医院合作开展基于空间计算的心理疗愈实验。

紧接着,赵瑜教授进一步拓展讨论维度。在创作实践领域,她以国风AI创作流程优化为例,详细讲解利用Excel表格将生产流程颗粒化拆解的方法。通过人机协同机制的迭代升级,当算力不再受限时,AI将实现高度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在教育层面,赵瑜教授明确反对学生单纯依赖AI撰写论文,强调学术创作应注重改写AI内容的思辨过程,以体现智慧价值。

此外,赵瑜教授深入探讨AI在多领域的应用。她指出,AI在医学影像诊断、党务新闻结构化信息处理等方面优势显著,但在新闻写作真实性、文娱创作稳定性上仍存在短板。如今,新闻传播和影视艺术正从 “人类主导” 向 “人类引导” 转型,有效释放生产力。
为进一步说明AI应用的实践成果,赵瑜教授分享了《梦开始的地方》乡村振兴短剧项目。该项目凭借清晰的服务目标、学科融合特色与教学实践闭环,亮相多个论坛影展,获得高层表扬。
结合项目案例,赵瑜教授在审美与创作层面展开分析。她对比国画与西洋艺术的色彩、光影处理差异,指出通过不断测试调整,可使AI创作更贴合特定视觉需求。角色设计与故事叙述环节同样如此,AI虽可提供多种方案,但需人类深度参与,方能提升故事质量。
最后,赵瑜教授总结AI对行业变革的影响。她指出新闻传播学正从专业生产向协同生产转型,AI在内容生成、情感交互等领域的应用,既带来个性化服务机遇,也引发伦理争议。对此,她提出,AI治理需遵循透明性、可靠性、问责制与社会协同原则。通过构建技术、法律、伦理多维治理体系,回归新闻传播学 “人学” 本质,探索AI时代学科发展新路径 。
在提问环节,现场互动热烈,多位同学就AI前沿议题向赵瑜教授提问探讨。

邱璐鑫率先聚焦 AI 使用过程中的隐私与权益问题,提出如何应对隐私让渡带来的伦理风险,以及怎样保护自身知识产权。赵瑜教授对此回应,AI创作确实存在隐私泄露与侵权风险,尤其在心理疗愈等敏感场景。研究者需根据场景审慎使用,同时个体应提升自身技术认知。

承接隐私与权益的讨论,丁婷婷将视角转向 AI 创作影视领域,询问其艺术魅力与叙事能力能否达到理想效果,以及隐瞒创作来源是否会影响作品吸引力。赵瑜教授表示,法规明确要求AI生成内容需标注水印,但作品价值取决于质量本身。艺术核心在于人机交互及观众情感投入,评价应抛开AI身份偏见,并指出当前AI叙事深度不足但未来可期。

基于AI在创作领域的探讨,王紫云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就如何把握AI短剧与中国文化IP结合的机遇提出疑问。赵瑜教授充分肯定该项目的可行性,建议从文本分析和受众研究切入,通过田野调查、行业分析与实践测试,剖析视听语言与传播效果。

顺着创作与应用的话题,李羽佳将关注点投向AI 在心理疗愈领域的应用。赵瑜教授指出,尽管人们倾向于向AI寻求情感支持,但其基于概率生成的答案价值有限。研究应聚焦挖掘用户行为动机,决策主导权仍在个人手中,AI研究核心始终是真实的人与社会。

活动尾声,赵瑜教授向积极提问的同学赠予签名书籍,鼓励大家持续探索AI时代的学术命题。此次读书会在思想的碰撞中落下帷幕,不仅加深了师生对人工智能与传播伦理的理解,更为探索AI时代学科发展新路径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