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新闻动态
  •   >   正文
  • 首页

    上海政法学院盛红生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座并开展交流

    发布日期:2025-10-20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15日,法学与人文学院在临平校区6A527会议室隆重举行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涉外法治创新人才训练营系列讲座暨“法律大讲堂”第154讲。本次讲座特邀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盛红生教授主讲,讲座题目为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学院李子瑾副院长(主持工作)、郑旭江副教授、杨帆老师以及涉外法治创新人才训练营同学和关注涉外法治的师生4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与会师生与主讲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讲座由我院学术副院长姜慧芹副教授主持。

    盛红生教授是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SCI两篇,出版著作6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主持并完成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2项、司法部项目和中国法学会项目各1科研成果曾经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10余项。曾亲历联合国维和行动,任联合国驻刚果特派团军事观察员,因贡献突出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曾担任国际著名非政府组织更安全世界”(Saferworld项目《中英联合预防冲突》中英联合专家组首席专家,曾担任国际刑事案件独立调查委员会主席,主持国际案件调查工作。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海洋法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盛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80多年来,国际法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国际法主体有所增加并日渐多元,国际法客体也不断扩大,一批国际法新分支陆续形成,国家权利义务范围也并行扩展。另一方面,国际法体系“从主权优先到人权优先”“从同意导向到强制导向”和“从整体性到分散性”转变的势头也日趋明显。应当看到的是,中国与战后国际法体系的互动始终是双向的,在国际法体系对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中国也以自身的能力和方式塑造着国际法体系。

    由于上述发展密切互动,在努力“实现国内国际两级法治”的过程中,中国应当也能够成为国际法体系的建设性力量。中国推动国际法体系发展的具体路径应当是,通过“从融入到参与”和“从主动到主导”实现从规则“接受者”,再到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转变逐步引导改变不合时宜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推动构建新的国际法体系,在增进人类福祉的同时,有力维护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盛教授深刻分析了中国成为建设性力量的有利条件与妨碍因素,并提出需反思改进的方向,尤其是需要培养高水平的涉外法治人才。他鼓励同学们多看书、多思考,建议授课老师多提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向盛教授请教,这些问题涵盖了涉外法治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国际组织的实习问题、在刚果(金)维和部队的经历及其对研究国际法的影响、东帝汶的独立问题、留学与就业的选择等。盛教授耐心而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多积累经验,广泛和深入学习外语(英语、法语等)、国际关系、经济历史等,时刻关注国际法最新发展等。盛教授的解答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涉外法治的浓厚兴趣与探索热情。

    李子瑾副院长进行了总结发言。指出盛教授的介绍深入浅出,给与会者带来了一堂国际法的启蒙与精进课,在场的老师和学生受益匪浅,今后将会继续研究国际法人才培养的重点、对学生的参赛进行指导,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涉外法治人才

    本讲座吸引了近40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通过本讲座的启迪,学生们对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未来的发展目标有了更加切实的追求。会后,盛教授还与学院教师就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开展座谈,提出了非常多具有建设性、可落地的实施方案,为我院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Copyright © 浙江理工大学 法学与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下沙高教园区2号街928号  邮编:3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