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新闻动态
  •   >   正文
  • 首页

    《浙江老年报》报道 法学与人文学院金碧华教授谈“时代新风温暖银龄”

    发布日期:2025-10-22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14日,《浙江老年报》报道法学与人文学院金碧华教授谈时代新风温暖银龄——“慈孝的力量”。


    原文如下:


    《浙江老年报》时代新风温暖银龄

    专家解码“慈孝的力量”


    在浙江,有这样一群人,年龄不同、职业各异,却共同诠释着同一颗“孝老之心”;有这样一些乡镇街道,常态化挖掘“慈孝文化”,将其融入社区治理的细枝末节;有这样一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助老”打造成企业的闪光名片。

      他们,正为浙江的慈孝发展注入怎样的时代新风?我们特邀浙江康养研究院智库专家,解读背后的深层意义。

       人物:诠释新时代敬老精神

      “他们以实际行动,为全社会树立了清晰而温暖的价值标尺,用生动的实践回应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如何行孝’这一时代命题,推动尊老敬老从理念转化为日用不觉的文明习惯,外化为崇德向善的城市风尚。”在了解2025年浙江“慈孝的力量”(人物)事迹后,浙江康养研究院专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和舆情研究中心主任周盛如是说。

      在她看来,当前人口结构深刻变革、社会观念日趋多元,此次“慈孝的力量”发布在传承传统文脉的基础上,聚焦于社区服务、科技助老、精神慰藉等领域中默默奉献的平凡人物,挖掘与现代文明城市相适应的慈孝典型,推动慈孝文化从家庭伦理向社会公德拓展。

      71岁的虞炳泉设立慈善冠名基金,专项救助失独老人;53岁的饿了么女骑手祝玫妹叩响高龄老人的家门,成为他们的“贴心人”;28岁的羽毛球运动员郑思维贴心为奶奶准备平板电脑,方便她远程观赛,并将奥运金牌作为礼物送给一直支持自己的奶奶……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传统美德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中的生动诠释。

      周盛指出,本次慈孝人物的发布,也为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夯实了基础。当这些真实故事通过媒体传播、进入公众视野,便是一场润物无声的全民生命教育。因此,这项活动不仅是当下助老工作的强心剂,更勾勒出“老者安之、少者怀之”的文明图景。

       镇街:带来触手可及的温暖

      浙江康养研究院专家、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金碧华认为,乡镇街道作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将慈孝文化系统性地融入治理架构,意味着助老不再只是零散的善举或单一项目,而转变为一套由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资源整合、邻里力量协同的常态化、制度化工作体系,让温暖成为长者生活中切实的依靠。

      杭州市拱墅区长庆街道依托家风馆培育慈孝新风,升级社区食堂服务全龄人群,组建助老队伍深耕基层治理;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秉持“慈善为本”理念,构建三级养老网络实现助老全覆盖;宁波市北仑区郭巨街道通过六大功能服务、5G智能安防系统和新建医养结合敬老院,织就一张从居家到机构的“全程关怀”保障网……

      金碧华表示,2025年浙江“慈孝的力量”(镇街)发布的核心意义,在于对社区文化土壤的滋养与重塑。这些从实践中淬炼出的“慈孝镇街”,为全国各地——特别是资源有限的基层社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展现出慈孝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强大生命力。

       企业:践行大爱与担当

      2025年浙江‘慈孝的力量’(企业)榜单的发布,不只是一次企业表彰,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为新时代‘企业社会责任’注入了温暖而具象的内涵。助老敬老已超越家庭伦理与政府保障的传统边界,成为优秀企业主动践行社会担当、回应民生需求的重要价值维度。”浙江康养研究院专家、浙江银龄康养产业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讲师梁卓慧这样解读。

      布局“社区嵌入式养老院”,让养老机构“长”在市区生活圈中,既避免老人与熟悉环境割裂,又能依托社区资源开展多元文化活动;构建系统化慈善助老机制,将常态化公益与员工慈孝培训结合,让“慈孝”真正融入企业文化基因……这些实践不仅丰富了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也催生并壮大了银发经济新业态。

      梁卓慧认为,这些企业的示范效应,正成为在社会层面构筑积极、包容、共享的“老年友好型文化生态”的重要推动力。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品牌号召力与公众影响力远超个体:当越来越多知名企业主动倡导并践行慈孝理念,不仅能带动产业链伙伴共同参与养老服务,更能通过产品、服务与公益行动,向社会传递“敬老、爱老、助老”的价值导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认知与社会风尚。

    https://zjlnb.zjol.com.cn/html/2025-10/14/content_4431051.htm?div=-1

    Copyright © 浙江理工大学 法学与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下沙高教园区2号街928号  邮编:310008